宋代

宋代
范成大

查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字至能 (《宋史》等误作“致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 ,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 )。其作品在南宋时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此外,他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与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前期书法两大名家。今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今人整理有《范石湖集》。 
宋代
朱熹

查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 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 ,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但韩侂胄被宁宗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 。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谥号为文。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还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
宋代
曾巩

查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中国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中国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幼年能文,语已惊人,未冠而名闻天下。庆历元年(1041年)入太学,上书欧阳修,欧阳修甚奇之,并壮其志。后欧阳修出守滁州,曾巩从之学习古文。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授太平州司法参军。嘉祐六年(1061年),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 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元年(1068年),为《英宗实录》检讨官,次年起任地方官吏,辗转越州、齐州、襄州、洪州、明州等地,颇有政绩。元丰四年(1081年),得迁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擢中书舍人,九月遭母丧,罢职。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卒于江宁府(今南京)。  曾巩现存散文上千篇。他是八大家中情致较少的一位,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是议论文和记叙文。其文以议论见长,立论警策,说理曲折尽意,文辞和缓纡徐,自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象,与欧阳修的风格相似。《唐论》《战国策目录序》《范贯之奏议集序》《上蔡学士书》都是议论文章的代表之作。曾巩也长于诗,其诗风与文风相近,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而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的手法略少,显示出宋诗擅长议论的特点。曾巩文集传世者有《元丰类稿》50卷,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为最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顾崧龄重刊,除正集以外,又补集外文2卷、续附1卷,保存曾巩文章较多。
宋代
李纲

查看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一字天纪 ,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祖籍福建邵武 ,至其祖时迁居无锡(今江苏无锡) 。两宋之际抗金名臣 ,民族英雄 。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南下,李纲献御戎五策,刺臂血书,建议宋徽宗禅位于太子赵桓(宋钦宗),以号召军民抗金。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初围开封,李纲竭力反对钦宗迁都,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进行开封保卫战,击退金军。随后遭耿南仲等排挤,出任河东北宣抚使;又因所谓“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贬官南迁。宋高宗即位后,率先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首相。他上当务之急十事,反对与金议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节之士;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举荐张所、傅亮、宗泽等主战大臣。同时订立军律,改定兵制,募兵买马,积极准备收复失地,但又为幸臣黄潜善、汪伯彦所排斥,拜相仅七十五天 便被免为观文殿大学士。此后在官场数度起落,仍不断上疏陈述抗金大计,抗金之志至死不渝。绍兴十年(1140年),李纲在福州病逝,享年五十八岁。累赠太师、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被认为是宋词由婉约派转变到豪放派重要的过渡词人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今人辑有《李纲全集》 。
宋代
张栻

查看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改字钦夫, 、乐斋, 号南轩, 四川绵竹人。南宋学者、 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东南三贤”之一,名相张浚之子。  先后师从张浚、王大宝、胡宏,学习儒家理学。隆兴元年(1163年),门荫入仕,负责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直秘阁学士, 出任江陵知府、湖北路安抚使,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务,教授学生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 乾道五年(1169年),出任严州知州,迁吏部侍郎、侍讲,转左司员外郎。 淳熙二年(1175年),出任静江知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淳熙五年(1178年),出任江陵知府、荆湖北路安抚使。淳熙七年(1180年),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为宣,史称张宣公。  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合称“石鼓七贤”。 张栻最大的贡献是在学术思想与书院教育上,以长沙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为基地。培养了大批学者,使湖湘学派闻名全国,以致当时学者“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对朱熹思想的形成与确定有过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南轩易说》、《论语解》、《孟子说》、《太极解义》等。 
宋代
欧阳修

查看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四岁丧父,虽家贫而好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两年后因替被贬的范仲淹申辩而被外贬夷陵。后入朝复职,又升知谏院、知制诰等职,赞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上疏反对罢免范仲淹等事,被外放知滁、扬、颍及应天等州府。数年后再度被召回朝,拜官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年)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后,被卷入濮议之争中,颇受非议。宋神宗即位后力求辞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又反对熙宁变法的部分措施。 熙宁四年(1071年)得以太子少师致仕,翌年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平生喜好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携和栽培,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文纡徐委曲,明白易晓,擅长抒情,说理畅达,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 。诗风雄健清丽,词风婉约有致。此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 ,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 。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今有诗词文集《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传世。

范成大

宋代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字至能 (《宋史》等误作“致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 ,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 )。其作品在南宋时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此外,他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与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前期书法两大名家。今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今人整理有《范石湖集》。 

叶绍翁

宋代 叶绍翁(1194年~1269年),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人,祖籍建州浦城(今属福建),后嗣于龙泉叶氏。南宋诗人。  叶绍翁曾从叶适学习,与真德秀游,其学以朱熹为宗。曾以寒士应举,并在朝为官,但仕历无考。亦曾寄食于贵官。以悼念岳飞诗,有名于时。后隐居于钱塘(今浙江杭州)西湖之滨,与江湖诗人葛天民、陈起、周端臣、徐集孙、许棐等来往酬唱。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尤以七绝见长。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联历来为人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饶有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皆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题岳王墓》痛惜民族英雄岳飞之屈死,可见其襟怀。著有《四朝闻见录》5卷,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逸事,摭罗遗佚。诗集有《靖逸小集》《靖逸小稿补遗》等。

林升

宋代 林升,字梦屏,温州平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南宋诗人 (据平阳八丈《林氏宗谱》(今日苍南县灵溪镇百丈村,谱系清乾隆辛亥年即1791年编修):“林升,字云友)  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他的作品《题临安邸》被纳入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中,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朱熹

宋代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 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 ,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但韩侂胄被宁宗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 。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谥号为文。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还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

翁卷

宋代 翁卷(1163年—1245年),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代表作《乡村四月》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本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本,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日积月累”。 

曾几

宋代 曾几(1084—1166),生于赣州,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南宋诗人。

雷震

宋代 雷震,南宋诗人,生卒不详。被认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但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作《村晚》入选部编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郑思肖

宋代 郑思肖(1241年—1318年),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无根的兰花,寓意南宋失去国土根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王观

宋代 王观(1035-约1100),字通叟,如皋(现江苏如皋)人,为胡瑗门人, 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宋代词人。 王观早年入太学,师从胡瑗,才学冠于侪辈。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授单州团练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嘉祐三年,官建昌军参军。神宗熙宁末年(1077年),任扬州江都县令,作《扬州赋》,神宗大加褒赏。元丰二年(1079年),任大理寺丞。坐知江都县时受贿而除名,编管永州。  王观为人恃才放荡,与章惇、陆经等友善。能词,格近柳永,语多清隽。〔庆清朝慢〕《踏青》词,描写早春物候及女子结伴踏青情景,清新俊爽,深为黄升《花庵词选》所称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最为脍炙人口。也能诗,其《游侠曲》《莫恼翁》二诗,时人谓有唐人乐府风韵。词集名《冠柳集》,久佚,今有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本。《扬州赋》1卷,有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又著有《芍药谱》1卷,有《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

赵师秀

宋代 赵师秀(1170年-1219年),字紫芝,又字灵秀,也称灵芝,号天乐,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首。宋太祖八世孙。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赵师秀中进士。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任上元主簿,金陵幕从事,终于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晚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卒葬西湖葛岭。  赵师秀的诗学于晚唐贾岛、姚合,曾编选二人诗为《二妙集》。现存诗141首,专以炼字炼句为工。宋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二云:“四灵,倡唐诗者也。就而求其工者,赵紫芝也。然具眼犹以为未尽者,盖惜其立志未高,而止于姚、贾也。”

陈与义

宋代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 [1]),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卢钺

宋代 卢钺,别名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流芳百世。

张俞

宋代 张俞(生卒年不详),一作张愈,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雲居士,益州郫(今属四川)人, 中国宋代诗人。  张俞屡举不第,于宋仁宗宝元(1038年-1040年)初,曾上书言边事。庆历元年(1041年),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不就。后隐居于岷山白云溪,朝廷多次征召,均不起。其喜游山水,游历天下三十馀年,后闭门著书,未就而卒。其妻诔之曰:“穷亦自固,困亦不颠。不贵人爵,知命乐天。”张俞为文有西汉风,苏舜钦曾赞其《洛阳怀古赋》。  张俞的诗多为遨游山水之作。其《蚕妇》一首:“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传诵久远,为世所重。《郡斋读书志》著录其《白雲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张俞集》二十六卷,今已不传。《东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曾巩

宋代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中国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中国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幼年能文,语已惊人,未冠而名闻天下。庆历元年(1041年)入太学,上书欧阳修,欧阳修甚奇之,并壮其志。后欧阳修出守滁州,曾巩从之学习古文。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授太平州司法参军。嘉祐六年(1061年),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 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元年(1068年),为《英宗实录》检讨官,次年起任地方官吏,辗转越州、齐州、襄州、洪州、明州等地,颇有政绩。元丰四年(1081年),得迁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擢中书舍人,九月遭母丧,罢职。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卒于江宁府(今南京)。  曾巩现存散文上千篇。他是八大家中情致较少的一位,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是议论文和记叙文。其文以议论见长,立论警策,说理曲折尽意,文辞和缓纡徐,自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象,与欧阳修的风格相似。《唐论》《战国策目录序》《范贯之奏议集序》《上蔡学士书》都是议论文章的代表之作。曾巩也长于诗,其诗风与文风相近,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而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的手法略少,显示出宋诗擅长议论的特点。曾巩文集传世者有《元丰类稿》50卷,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为最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顾崧龄重刊,除正集以外,又补集外文2卷、续附1卷,保存曾巩文章较多。

梅尧臣

宋代 梅尧臣(1002年-1060年), [1]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北宋诗人、官员。给事中梅询的侄子。 梅尧臣自幼便跟叔父梅询宦学于各地。天圣六年(1028年),以叔父梅询荫补太庙斋郎,历任河南、河阳主薄,德光、建德、襄城县令,监湖州盐税。庆历八年(1048年)为国子博士。皇佑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与钱惟演、欧阳修是至交好友,经欧阳修举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佑五年(1060年)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是宋代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与欧阳修的古文、蔡襄的书法代表了庆历、嘉祐年间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嘉祐文明在文艺上的集中体现。他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其诗风格“闲肆平淡,涵演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宋诗开山祖师”之称,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很大。梅尧臣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著作,其诗文被编为《宛陵集》60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其他尚有《唐载记》26卷、《毛诗小传》20卷、《孙子注》13篇、《续金针诗格》1卷等。

谢枋得

宋代 谢枋得(1226年3月23日-1289年4月25日),字君直 ,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爱国爱民,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诗篇。

程颢

宋代 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男,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 、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 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程颢的代表作有《识仁篇》《定性书》等,明人将其文集、语录与经说等作品与程颐的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 程颢既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成为当时有名望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其学说后来被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被称为“程朱理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统治思想。

王令

宋代 王令(1032年-1059年),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世称“广陵先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北),后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中国北宋诗人。  王令幼年父母双亡,随叔祖父王乙徙于官所,居广陵(今江苏扬州)。王令年少时尚意气,后折节读书,不求仕进,以教授生徒为业,往来于瓜州、天长、高邮、润州等地。 皇祐四年(1052年),朝廷诏天下贤者,王令虽贫穷,也不应试,作《送穷文》以明志。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奉诏入京,途经高邮,王令以《南山之田》诗求见,深受王安石赏识。嘉祐二年(1057年),在江阴、常州为诸生讲《论语》《孟子》。次年,娶王安石妻妹。嘉祐四年(1059年),王令逝世。  王令的诗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以风格雄劲豪放、想象丰富著称。著有《藏芝赋》、《竹赋》等。王安石评价其:“浩乎沛然,非安石之所能及”。 

柳开

宋代 柳开(946年-999年) ,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改名开,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文学家。  柳开于开宝六年(973年)中进士,开宝八年(975年),授宋州司寇参军,开宝九年(976年),迁录事参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擢为赞善大夫,从征北汉。后知常州,移知润州,拜监察御史。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知贝州,加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985年),贬上蔡令。后复原职,又知全州、桂州等地,徙沧州道病死,时年五十四岁。 柳开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宋初文章继五代之习,崇尚偶俪,自柳开始为古文,反对五代颓靡的文风。其理论开后来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对改变宋初文风功不可没。然其人怪僻,文亦辞涩言苦,除《上窦僖察判书》写得比较平易富有文采外,大都令人难以卒读。与高锡、梁周翰、范杲友善,世称“柳范”,又称“高梁柳范”。柳开不善词赋,诗作甚少,其文集仅存诗5首。柳开所著书当时即已散佚,门人张景辑其遗文15卷,称《河东先生集》。 

曾公亮

宋代 曾公亮(999年3月15日-1078年3月9/10日 ),字明仲,号乐正。福建路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 、学者 。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授会稽知县。他自地方官员累升至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在嘉祐六年(1061年)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宋英宗即位后,加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宋神宗即位后,再加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之后因年迈罢相,带司空兼侍中出镇河阳三城,又判永兴军,最终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1078年),曾公亮去世,享年八十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 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曾公亮曾参加编撰《新唐书》,又与丁度合编《武经总要》。《武经总要》为北宋中期官方编纂的综合性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全面、系统的反映。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已佚。

张舜民

宋代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或约1034年-约1100年), 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谏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中国北宋文学家、画家。  张舜民于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及第,官襄乐令。元丰中(1078年-1085年),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从征西夏。因作诗讥议边事,谪监郴州酒税。元祐中历任监察御史、提点秦凤路刑狱、陕西转运使,知陕、潭、青三州。后入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复集贤殿修撰。政和中卒。  张舜民慷慨喜论事,善为文,南宋初晁公武谓“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晚年不满白居易所作新乐府“几乎骂”,而自作《孤愤吟》50篇以压之。其诗往往表现出对国事民生的关切,如《打麦》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亦能词,词风与苏轼相近,有的作品被人误为苏词。张舜民生平还爱画,能自作山水,又喜搜访题识,东南各处士大夫家所藏名作,悉加载录。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 

陈师道

宋代 陈师道(1053年-1102年1月19日),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 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廿九(1102年1月19日),陈师道去世,年四十九。  陈师道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 《宋史》评价,称其少而好学苦志。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 

汪藻

宋代 汪藻(1079年-1154年),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 汪谷之子, 中国宋代文学家。  汪藻早年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 汪藻于绍圣、元符(1094年-1100年)年间,有声誉于太学。宋徽宗时,汪藻与胡伸俱有文名,时有“江左二宝,胡伸汪藻”之称。 崇宁二年(1103年),中进士。历任婺州观察推官、宣州教授、著作佐郎等职。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绍兴元年(1131年),除龙图阁直学士,后知抚、徽等州。绍兴十三年(1143年)罢职居永州。 南宋时,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 后逝世。  汪藻与李邴、楼钥共称为“南渡三词人”。汪藻嗜书学古,著述颇富,于史学功绩尤显。著有《浮溪集》60卷、《后集》若干卷、《靖康要录》16卷、《裔夷谋夏录》2卷等。 

李纲

宋代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一字天纪 ,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祖籍福建邵武 ,至其祖时迁居无锡(今江苏无锡) 。两宋之际抗金名臣 ,民族英雄 。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南下,李纲献御戎五策,刺臂血书,建议宋徽宗禅位于太子赵桓(宋钦宗),以号召军民抗金。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初围开封,李纲竭力反对钦宗迁都,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进行开封保卫战,击退金军。随后遭耿南仲等排挤,出任河东北宣抚使;又因所谓“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贬官南迁。宋高宗即位后,率先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首相。他上当务之急十事,反对与金议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节之士;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举荐张所、傅亮、宗泽等主战大臣。同时订立军律,改定兵制,募兵买马,积极准备收复失地,但又为幸臣黄潜善、汪伯彦所排斥,拜相仅七十五天 便被免为观文殿大学士。此后在官场数度起落,仍不断上疏陈述抗金大计,抗金之志至死不渝。绍兴十年(1140年),李纲在福州病逝,享年五十八岁。累赠太师、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被认为是宋词由婉约派转变到豪放派重要的过渡词人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今人辑有《李纲全集》 。

张栻

宋代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改字钦夫, 、乐斋, 号南轩, 四川绵竹人。南宋学者、 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东南三贤”之一,名相张浚之子。  先后师从张浚、王大宝、胡宏,学习儒家理学。隆兴元年(1163年),门荫入仕,负责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直秘阁学士, 出任江陵知府、湖北路安抚使,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务,教授学生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 乾道五年(1169年),出任严州知州,迁吏部侍郎、侍讲,转左司员外郎。 淳熙二年(1175年),出任静江知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淳熙五年(1178年),出任江陵知府、荆湖北路安抚使。淳熙七年(1180年),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为宣,史称张宣公。  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合称“石鼓七贤”。 张栻最大的贡献是在学术思想与书院教育上,以长沙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为基地。培养了大批学者,使湖湘学派闻名全国,以致当时学者“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对朱熹思想的形成与确定有过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南轩易说》、《论语解》、《孟子说》、《太极解义》等。 

戴复古

宋代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  戴复古年少父母双亡,长听其父遗言以“诗遂无传”为忧,遂笃意于诗。从林宪、徐似道诸名士游,亦曾登陆游之门。一生未登仕途,自宁宗庆元年间即四处浪游,遍谒达官朝士,节帅名公,行踪遍及东吴、浙西、襄汉、北淮、南越,自谓“落魄江湖四十年”。嘉熙元年(1237年),归隐于南塘石屏山下,日与子侄辈吟咏酬和, 卒年八十余。  戴复古创作甚丰,其作品在生前即已屡次结集刊行。嘉定中,赵汝谠选其诗130首为《石屏小集》。绍定中又经赵汝腾、王佖诸人删选,袁甫编为《石屏续集》。淳祐二年(1242年),有《石屏后集》刊印。诸集原本皆佚。弘治本《石屏诗集》10卷为现存最早的全集本,此外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四库全书》本、《台州丛书》本。词有《宋六十名家词》本《石屏词》、双照楼《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本《石屏长短句》。

曹豳

宋代 曹豳(1170年-1249年),字西士,号东亩,瑞安(今属浙江)人。中国宋代词人、官员。  曹豳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中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县。绍定六年(1233年),为秘书丞,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年),出为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号“嘉熙四谏”。迁起居郎。嘉熙三年(1239年),知福州。以宝章阁待制致仕。淳佑九年(1249年)卒,年八十岁。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九入选其词1首,《全宋词》据以录入,另辑补1首,共2首。 其诗《春暮》入选《千家诗》。曹豳还在家乡创办虎丘书院,亲掌教席,培养了大批学子。后人每年正月十五日举办花灯节来纪念曹豳。 

杜耒

宋代 杜耒(?——1225),南宋诗人。字子野,号小山,南城(今属江西)人。尝官主簿,后入山阳帅幕,理宗宝庆三年死于军乱。其事迹见于《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四。

刘克庄

宋代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 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 文章家、诗论家。  刘克庄于嘉定二年(1209年)以门荫补将仕郎,调靖安主簿,更名克庄。后历任州府属官、建阳县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等职。至淳祐四年(1244年)起为江东提刑。淳祐六年(1246年),宋理宗因其久有文名,赐刘克庄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淳祐十一年(1251年),刘克庄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迁起居舍人兼侍讲。后授权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景定三年(1262年),除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景定五年(1264年),除焕章阁学士守之职致仕。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刘克庄授龙图阁学士,次年,以疾卒。  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刘克庄为江湖派重要作家,又是后期辛派词人中成就最高的。其爱国豪情与雄放风格统一,不受格律局限,散文化句式与议论化倾向发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为大,有4500余首诗传世。著有《戊辰即事》《苦寒行》《九日》等。

朱敦儒

宋代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病逝。 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朱敦儒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李之仪

宋代 李之仪(1048年~1127年) ,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 ,滨州无棣(今属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 )人 。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唐婉

宋代 唐琬 (1128~1156),又名婉,字蕙仙,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才女。郑州通判唐闳的独生女,母亲李媛,祖父是北宋末年鸿胪少卿唐翊。 陆游在1144年与唐琬结婚。婚后感情很好。不料唐琬的才华横溢,以及陆游耽于情爱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后陆母认为唐琬耽误陆游前程并且进门一年未有孕,命令儿子休了唐琬。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王氏为妻。王氏婚后一年就生下一子,四年里共生三子,另有一妾。多年后,陆游去游览沈园,正巧遇到唐琬夫妇也在园中。唐琬征得丈夫赵士程同意,亲手向陆游敬了一杯酒。陆游饮后,在家中,又说在沈园题下一词。时人笔记未载唐琬当时有词作。

贺铸

宋代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汉族,出生于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 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清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苏轼

宋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范仲淹

宋代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晏殊

宋代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8-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王安石

宋代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晏几道

宋代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黄庭坚

宋代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秦观

宋代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周邦彦

宋代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李清照

宋代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陆游

宋代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辛弃疾

宋代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张孝祥

宋代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柳永

宋代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真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姜夔

宋代 姜夔kuí(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欧阳修

宋代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四岁丧父,虽家贫而好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两年后因替被贬的范仲淹申辩而被外贬夷陵。后入朝复职,又升知谏院、知制诰等职,赞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上疏反对罢免范仲淹等事,被外放知滁、扬、颍及应天等州府。数年后再度被召回朝,拜官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年)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后,被卷入濮议之争中,颇受非议。宋神宗即位后力求辞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又反对熙宁变法的部分措施。 熙宁四年(1071年)得以太子少师致仕,翌年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平生喜好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携和栽培,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文纡徐委曲,明白易晓,擅长抒情,说理畅达,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 。诗风雄健清丽,词风婉约有致。此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 ,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 。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今有诗词文集《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传世。

杨万里

宋代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文天祥

宋代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岳飞

宋代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佚名

宋代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