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驿饯唐少府

朝代: 唐诗     作者:王勃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复制
完善
白下驿饯唐少府-音频朗读
白下驿饯唐少府的赏析一
该诗是一篇送别的诗,正如作者其他送别诗一样,也有它特殊的内容与形式。该诗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用夹叙夹议的手笔抒写了作者与唐少府之间虽然交往不长,但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后四句为另一段,就题写饯别,集中描绘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这种惜别心情是在委婉的、絮絮不休的叙谈中衬托出来的。两段深浅如分,朴实从事,既无虚文,也非俗套。
复制
白下驿饯唐少府的赏析二
 诗中还涉及了两个典故。其一,借用了韩信早年因家贫寄食“昌亭”(南昌亭长)的故事,以答谢友人对自己来南京的真诚款待。其二,引用了“日近长安远”的成语故事。晋元帝司马睿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大殿上,当着众臣的面问年幼的长子司马绍:“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近。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成语后用于表达对京城遥不可及的眷恋、向往。王勃是获罪被革职离京的,他在南京的白下驿为唐县尉饯行,因友人就要启程去长安谋仕途,而他自己也将远赴交趾(今越南)探望老父,那种“去去如何道”的别离心情,既是祝福友人前途似锦,也流露出自己的失落和怅惘。
复制
白下驿饯唐少府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驿站这一特定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的“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描绘了诗人在外漂泊的生活状态,而“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景物描写,如“浦楼低晚照”和“乡路隔风烟”,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最后一句“长安在日边”则暗示了诗人对朝廷的向往和对功名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才华。
复制
在驿站度过艰难的日子,昌亭的亭子见证了我漂泊的岁月。 即使我们相识得晚,心中的情感依旧深厚。 夕阳西下,浦楼的影子拉长,家乡的路被风烟隔开。 我将离去,该如何表达我的心情,长安城就在太阳的旁边,显得如此辉煌。
复制
完善
白下:古地名。在今江苏南京西北。驿:是官家设置的传递文书以及公车往来的驿亭驿有驿丞,主管驿亭之事。少府:指县尉,在县治中主管治安的事。唐代人叫县令为明府,叫县尉为少府。县丞、县尉、主簿是平级,仅次于县令。穷交日:用典。据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战国时,虞卿和魏齐是从小的穷朋友,后来虞卿做了赵国的宰相,魏齐做了魏国的宰相。魏齐和秦国的当权人物应侯有仇,秦国向魏国讨要魏齐,并且讨要的态度很严峻,魏齐就逃到赵国虞卿这里。虞卿为了救从小就是穷朋友的魏齐,立即丢了宰相印,跟魏齐一同偷跑出赵国到了魏国,求情于魏信陵君。信陵君犹疑不决,没有慷慨答应。魏齐见事如此,就自杀了。根据这个故事,汉班固《汉书·游侠传》曾说:“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穷交日由此而来。“昌亭”句:用典。《史记·淮阴侯传》记载:韩信没有做官以前很贫穷,行为又不检点,不能被推选去当个小官吏,他又不能做买卖设法自谋生计。因此,韩信经常去别人家吃闲饭,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去南昌亭长家里吃饭,吃了几个月,亭长妻子不高兴。一天早晨,亭长家在草席上吃饭,韩信去了,亭长妻不给安排饭食。韩信看出人家讨厌他,很生气,马上离开亭长家。“昌亭”句出于此。意思是说寄人篱下。昌亭,是南昌亭的省略词。 何用:何必。怀抱:心心相印。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 浦楼:江边的楼。 去去:远去。日边:意思是说相距遥远。
复制
完善
bai
xia
yi
驿
jian
tang
shao
fu
wang
bo
xia
yi
驿
qiong
jiao
ri
chang
ting
lyu
shi
nian
xiang
zhi
he
yong
zao
huai
怀
bao
ji
yi
ran
pu
lou
di
wan
zhao
xiang
lu
ge
feng
yan
qu
qu
ru
he
dao
chang
an
zai
ri
bian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