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朝代: 唐诗     作者:岑参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复制
完善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音频朗读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赏析一
塔的描绘:诗的开篇即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描绘慈恩寺塔的高耸和气势。"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两句,形象地表达了塔的挺拔和雄伟,仿佛直通天际。"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则进一步强调了塔的壮丽和非凡,给人以震撼之感。 登塔体验:诗人登上塔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高度的变化,更是心灵的超脱。"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描绘了登塔后的空间感受,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则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传达了登高所带来的全新体验。 自然景观:诗中"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了连绵的山峦,生动形象。"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和"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则展现了周围环境的精致与秋日的萧瑟,与塔的壮丽形成对比。 佛理感悟:最后四句"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表达了诗人对佛理的深切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诗人感受到了佛教中所说的清净真理,决心追求觉悟之道,甚至愿意放弃世俗的官职。 整首诗以慈恩寺塔为背景,不仅赞美了建筑物的宏伟,也表达了对自然和佛理的敬畏与追求。岑参在这里巧妙地将自然景观、建筑美学和宗教信仰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升华的境界。
复制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赏析二
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是一首描绘慈恩寺浮图壮丽景色,并表达诗人情感与哲理感悟的诗歌。诗中以雄浑的笔触,展现了浮图的巍峨高耸,以及诗人登高远眺时的震撼与感慨。 首联“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以生动的比喻开篇,将浮图的高耸之势描绘得栩栩如生。塔身仿佛从地面涌出,直冲云霄,孤独而高耸,仿佛与天宫相接。这种气势磅礴的描绘,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接下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诗人描绘了登塔的过程,仿佛穿越了尘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磴道盘旋而上,如同在虚空中行走,进一步增强了浮图的神秘与壮丽。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浮图的雄壮与神奇。它突兀而立,仿佛镇压着整个神州大地;其峥嵘之势,如同鬼神般的工艺所造。这种描绘既展现了浮图的雄伟,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叹。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浮图的高耸与壮观。四个角落几乎挡住了白日的阳光,七层塔身仿佛要摩挲着苍穹。这种对细节的描绘,使得浮图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接下来,“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可以看到高飞的鸟儿;低头细听,仿佛可以听到惊人的风声。这种登高望远的体验,使得诗人更加感受到了浮图的雄伟与高远。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诗人以连绵的山峦为背景,将浮图置于其中。山峦起伏如波涛般汹涌,仿佛都在朝着东方奔凑。这种宏大的场景描绘,既展现了浮图的雄伟,也体现了大自然的壮阔与力量。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诗人又转而描绘了周围的景色。青翠的槐树夹着驰道,宫馆建筑玲珑剔透。这种细腻的描绘,既为全诗增添了色彩与层次,也体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与感受。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随着季节的变化,秋色从西方袭来,整个关中地区都笼罩在一片苍茫之中。这种对季节变化的描绘,既体现了时间的流转,也为全诗增添了一种萧瑟与苍凉的美感。 最后,“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在登高远眺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与哲理。他决心放下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与追求,既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与远大志向,也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整首诗中,岑参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慈恩寺浮图的壮丽景色与诗人的情感与哲理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通过对浮图及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阔;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与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具有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复制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赏析三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赏析 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是一首展现了大雁塔雄伟壮丽景色以及诗人豪情壮志的佳作。诗人在与友人同登慈恩寺浮图的过程中,不仅描绘了塔势高耸、景色壮美的自然景象,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豪情与抱负。 首联“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诗人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大雁塔的雄伟壮观。塔势如泉水般涌出,高耸入云,仿佛直逼天宫。这种气势磅礴的描绘,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接下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诗人通过登临大雁塔的过程,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磴道盘旋而上,仿佛通向虚空,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描绘既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也展现了慈恩寺浮图的神奇魅力。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这两句诗进一步突出了大雁塔的雄伟与神奇。塔身突兀高耸,仿佛压住了整个神州大地;其峥嵘之势,宛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这种夸张的描绘手法,更加凸显了大雁塔的雄伟与神奇。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诗人继续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大雁塔的高度。四角几乎遮挡了太阳的光芒,七层塔身似乎摩擦着苍穹。这种极度的夸张,使得大雁塔的雄伟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塔顶俯瞰下方的情景。高飞的鸟儿似乎触手可及,惊风呼啸而过,令人心潮澎湃。这种身临其境的描绘,使读者仿佛也置身于塔顶,感受到了那种壮观与震撼。 接下来,“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诗人将视线转向远方,连绵的山峦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奔腾汇聚,仿佛朝着东方涌去。这种生动的比喻,既展现了山峦的壮观景象,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诗人转而描绘近处的景色,青翠的槐树夹道而立,宫馆玲珑剔透,美不胜收。这种细腻的描绘,既展现了古都西安的繁华与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随着视线的转移,诗人看到了远方的秋色。这秋色从西方而来,渐渐弥漫了整个关中地区,使得大地呈现出一片苍茫的景象。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既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凄凉,也寓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如梭的感慨。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诗人最后将目光投向了五陵北原,那里是历代帝王将相的陵墓所在地,如今已是青草萋萋,一片苍茫。这种历史的沧桑感,让诗人对人生、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 尾联“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理的领悟和对胜境的向往。他誓言要挂起官帽,追寻真理,去探寻那无穷无尽的觉道。这种豪情壮志,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也展示了他的胸怀与抱负。 整首诗中,岑参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慈恩寺浮图的雄伟壮观与诗人的豪情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展现了大雁塔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复制
塔的气势仿佛从地下涌出,孤高直插云霄,宛如直达天宫。 登塔之后,仿佛超脱了尘世,楼梯在空中盘旋。 它突兀地镇压着整个神州,其险峻如同鬼斧神工。 四角几乎挡住了阳光,七层塔顶触摸到了苍穹。 向下望去,可以指着高飞的鸟儿,低头听到风声呼啸。 连绵的山峦就像波涛,向东奔流汇聚。 青翠的槐树夹道而立,道路两旁的宫殿和馆舍多么精致。 秋天的色彩从西边蔓延过来,整个关中地区一片萧瑟。 五座汉代的帝陵在北原上,千古以来始终苍翠。 清净的佛理能够明了领悟,殊胜的因缘是我素来信仰的。 我誓愿辞官退隐,去追求那觉悟之道,因为它的价值是无穷的。
复制
完善
奔凑似朝东:山势连绵,如同波涛一般向东奔流。 青槐夹驰道:驰道两旁种植的青翠槐树。 宫馆何玲珑:形容宫殿和馆舍建筑精美细致。 关中:指陕西一带,古称关中。 五陵:指长安城外的五座汉代帝陵,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 净理:清净的佛理。 胜因:佛教用语,指殊胜的因缘。 挂冠:辞官,退隐。 觉道:佛教用语,指觉悟之道。
复制
完善
yu
gao
shi
xue
ju
tong
deng
ci
en
si
fu
tu
cen
shen
ta
shi
ru
yong
chu
gu
gao
song
tian
gong
deng
lin
chu
shi
jie
deng
dao
pan
xu
kong
tu
wu
ya
shen
zhou
zheng
rong
ru
gui
gong
si
jiao
ai
bai
ri
qi
ceng
mo
cang
qiong
xia
kui
zhi
gao
niao
fu
ting
wen
jing
feng
lian
shan
ruo
bo
tao
ben
cou
shi
chao
dong
qing
huai
jia
chi
dao
gong
guan
he
ling
long
qiu
se
cong
xi
西
lai
cang
ran
man
guan
zhong
wu
ling
bei
yuan
shang
wan
gu
qing
meng
meng
jing
li
le
ke
wu
sheng
yin
su
suo
zong
shi
jiang
gua
guan
qu
jue
dao
zi
wu
qiong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