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胡曲

朝代: 唐诗     作者:岑参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复制
完善
灭胡曲-音频朗读
灭胡曲的赏析一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了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前两句“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中,“气亦粗”生动地描绘了战士们征战后的辛苦劳累,同时也表现了他们战胜敌人后的士气高昂、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的珍视和稍加休憩的愿望。诗人与战士们感同身受,内心的创作冲动抑制不住,于是发而为诗。后两句“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中,“净”字既表达了边塞的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同时,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也蕴含其中。整首诗通过描绘战士们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复制
灭胡曲的赏析二
都护新灭胡:都护是指边疆地区的军事统帅,这里指安西都护。诗句中的“新灭胡”表明都护刚刚平定了胡人的侵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句诗表达了对军事胜利的肯定和对都护领导能力的赞扬。 士马气亦粗:士兵和战马的士气因胜利而变得高昂和粗犷。这里的“气亦粗”不仅描绘了士兵们的豪迈,也反映了战争对人们性格的影响,使得他们更加坚强和勇敢。 萧条虏尘净:战争结束后,原本因战争而扬起的尘土已经平息,边疆显得萧条而干净。这句诗通过对“虏尘”的描绘,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战后恢复的宁静。 突兀天山孤:天山在战后的边塞中显得更加突兀和孤独。这句诗通过对天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结束后边塞景象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情感。 这几句诗通过对边疆战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战争对边塞环境和将士心态的影响。这首诗也体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特点,他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对边疆风光的赞美和对将士生活的同情,同时也不乏对战争带来的变化和对和平的向往。通过这首诗,岑参传达了一种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将士们的敬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战争后果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复制
灭胡曲的赏析三
边塞胜利:首句“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描绘了都护府刚刚消灭了胡人的侵犯,士兵和战马都显得气势昂扬。这里的“新灭胡”和“士马气亦粗”表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和胜利的喜悦。 边疆景象:第二句“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描绘了边疆战后的景象。胡人的尘埃已经消散,边疆变得萧条而宁静,突兀的天山孤独地屹立着。这里的“萧条”和“突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边疆的荒凉和天山的雄伟。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胜利和边疆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赞美和对边疆风光的欣赏。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复制
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都大口地喘着粗气,显露出疲惫而豪迈的神态。胡人被彻底击败,边塞一片荒凉,空旷无人,只有险峻的天山依旧那么孤单地高耸屹立。
复制
完善
都护:此处指封常清,唐朝的一位著名将领。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此处指入侵的胡人。 士马:指战士与战马。 气亦粗:形容战士和战马因战斗或长途行军而喘息粗重,也表现出他们的豪迈与勇武。 萧条:冷落,荒凉。此处形容胡人退去后的边塞景象。 虏尘:指胡人兵马扬起的尘土,也暗指胡人的侵略行为。 突兀:高耸的样子。 天山:位于中国西部,是著名的山脉。在此诗中,天山象征着边塞的辽阔与险峻。
复制
完善
mie
hu
qu
cen
shen
du
hu
xin
mie
hu
shi
ma
qi
yi
cu
xiao
tiao
lu
chen
jing
tu
wu
tian
shan
gu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