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诗
宋词
其他
首页
唐诗
宋词
其他
陇西行
朝代: 唐诗
作者:王维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复制
完善
陇西行-音频朗读
下载
陇西行的赏析一
诗的开头两句“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通过重复的“一”字,强调了边疆通信的迅速和紧急。这里“走马”和“扬鞭”形象地描绘了传递军情的使者不断奔波的场景,展现了边疆战事的紧张气氛。 接下来的“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两句,直接点明了军情的紧急。都护是边疆地区的军事长官,军书的到来意味着有重要的军情需要传达。匈奴围酒泉表明了敌军已经威胁到了边疆的安全,形势严峻。 诗的后半部分“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关山飞雪形容了严寒的天气,而烽戍断无烟则暗示了边防哨所因战事而无法正常发出信号,可能是被敌军所占领或破坏,增添了战争的残酷和边塞的悲壮。 整首诗情感紧张,意境苍凉,通过对边疆战事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忧虑。这首诗体现了边塞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对战士们的敬意。
复制
陇西行的赏析二
王维的《陇西行》是一首描绘边塞战事场景的诗歌,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边塞军人的英勇与艰苦。诗中以军使急驰传递紧急军书的场景为主线,通过对关山飞雪、烽火断绝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紧张、危急的氛围。
复制
陇西行的赏析三
王维的《陇西行》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关紧急军情的场景,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与忠诚,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首联“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驿使驰骋送信的情景。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驿使们为了传递军情而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紧张与匆忙。这样的描写,不仅为全诗定下了急促、紧张的基调,也凸显了军情的紧急和重要性。 颔联“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诗人直接点明了军情的内容。都护的军书送达,原来是匈奴围困了酒泉。这里的“都护”和“匈奴”分别代表了中原王朝和边疆的敌人,而“围酒泉”则具体说明了军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这一联的描写,既是对首联的补充和解释,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颈联“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诗人转而描绘边关的自然环境。关山之上,大雪纷飞,烽火台上,烟雾断绝。这里的“飞雪”和“断无烟”都是对边关恶劣环境的描绘,既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也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严峻。同时,这样的描写也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气氛,使读者的情感得以升华。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边关紧急军情的场景,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与忠诚。同时,诗人也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寄寓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既体现了王维诗歌的清新自然、含蓄深远的艺术风格,也展现了他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
复制
边疆的通信使者每十里就换马,每五里就扬鞭加速。 都护大人的军情急报传来,匈奴军队已经围攻酒泉。 边境的山关正遭受大雪的侵袭,边防的烽火台上却没有升起报警的烟。
复制
完善
走马:指骑马快速行进。 扬鞭:挥动马鞭,驱马前进。 都护:边疆地区的军事长官。 军书:军事文书,通常指紧急的军情通报。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酒泉: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关山:指边境的山关。 飞雪:大雪飞扬。 烽戍:边防哨所。 断无烟:指烽火台没有升起信号烟,表示失去了联系或被敌军占领。
复制
完善
long
陇
xi
西
xing
行
wang
王
wei
维
shi
十
li
里
yi
一
zou
走
ma
马
,
wu
五
li
里
yi
一
yang
扬
bian
鞭
。
du
都
hu
护
jun
军
shu
书
zhi
至
,
xiong
匈
nu
奴
wei
围
jiu
酒
quan
泉
。
guan
关
shan
山
zheng
正
fei
飞
xue
雪
,
feng
烽
shu
戍
duan
断
wu
无
yan
烟
。
复制
完善
王维
该作者其他古诗词
· 鹿柴
· 山居秋暝
· 使至塞上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鸟鸣涧
>
· 查看更多
微信扫码分享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
提交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