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朝代: 唐诗     作者:李白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复制
完善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音频朗读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的赏析一
《秋浦歌》中的这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愁。白发,通常被视为衰老和忧愁的象征,而“三千丈”的长度则完全超出了常理,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愁绪的深重,同时也体现了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这里的“缘愁似个长”进一步揭示了白发之长的原因——深深的忧愁。愁绪如同白发一样,无边无际,难以割舍。 接着,“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两句,诗人以明镜为媒介,进一步描绘了白发的形象。明镜中映照的,不仅是诗人的白发,更是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秋霜,洁白而寒冷,如同诗人的愁绪一般,冷冽而深重。而“何处得秋霜”的疑问,既是对白发来源的追问,也是对忧愁源头的探寻。诗人似乎在问,我这满头的白发,究竟是从何而来?我这深深的忧愁,又是从何而来?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而富有变化,语言简练而意蕴深长。诗人通过对白发和明镜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忧愁和无奈。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对人生、对世事的深深感慨。他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白发为象征,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愁和无奈。它不仅是李白诗歌艺术的体现,也是他对人生、对世事的深刻反思和感慨。
复制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的赏析二
艺术手法:李白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使得诗句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现力。通过将内心的愁苦外化为“白发三千丈”,深刻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痛楚。 情感表达:诗句流露出诗人对时间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哲思。李白以其特有的豪放与率真,表达了对衰老和死亡的深刻忧虑。 哲学意蕴: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折射出人们对于生命、时间和存在的普遍思考。人生短暂,如同“秋霜”般易逝,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意义,是李白及所有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语言特色:诗句简洁明了,意象鲜明,通过短短的两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这两句诗是李白对人生、岁月和情感的深刻反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学意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复制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的赏析三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句以夸张的手法起笔,将白发形容为“三千丈”,这样的长度超乎常理,但正是这种夸张,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深。愁绪如同长长的白发,缠绕心头,无法解脱。这里的“缘”字,表明了白发的原因是愁,愁思之重,使得白发长得如此之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照着明亮的镜子,看到自己头上的白发,如同秋天的霜一般。这里的“秋霜”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它既是白发的外观特征,也隐喻了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何处得秋霜”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惊愕与无奈,似乎在问自己,这些象征着衰老的白发是从何而来,何时悄然降临。
复制
我的白发长达三千丈,只因为愁绪是这样深长。 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我的头上为何会如秋霜般布满白发。
复制
完善
白发三千丈:形容白发极多、极长,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用以强调诗人的愁绪之深。 缘愁似个长:因为忧愁而使得白发变得如此之长。 缘,因为;似个,如此。 明镜:清晰的镜子,通常用来比喻真实的自我或真实的状况。 何处得秋霜:哪里得来这如秋霜般的白发。 秋霜:常用来形容白发,因为秋霜是白色且覆盖在物体上,与白发相似。
复制
完善
qiu
pu
ge
shi
qi
shou
·
shi
wu
li
bai
bai
fa
san
qian
zhang
yuan
chou
shi
ge
zhang
bu
zhi
ming
jing
li
he
chu
de
qiu
shuang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