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初夏

朝代: 宋词     作者:陆游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复制
完善
幽居初夏-音频朗读
幽居初夏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题为《幽居初夏》。它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初夏田园生活画卷,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首联描绘出诗人居所的优美环境,湖山环绕,槐柳成荫,小径斜斜通向远方,展现了一种幽静而美好的景象。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初夏的自然景色。水满时,可以看到白鹭在水面上飞翔;草深之处,则不时传来蛙鸣。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初夏的生机与活力。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颈联以竹笋和木笔花为对象,展示了初夏的植物生长情况。竹笋已经长过了最初的阶段,而木笔花则刚刚开放。这里用“箨龙”和“木笔”这两个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象。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尾联则是诗人情感的流露。他感叹自己年岁已高,老朋友都离他而去,午后时分,独自品茶,却无人陪伴。这种孤独和寂寞的感受,与前文的自然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整首诗以初夏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一种闲适而略带感伤的生活状态。诗人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不忘表达对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使得诗歌既有自然之美,也有人文之韵。
复制
幽居初夏的赏析二
自然美景:首联“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湖光山色之间,槐树和柳树的树荫下,一条乡间小路蜿蜒曲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意境。 生机勃勃:颔联“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通过观察鹭鸟和蛙鸣,展现了初夏时节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季节变化:颈联“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中的“箨龙”指竹笋,木笔即木笔花,表明初夏时节竹笋已成,而木笔花刚开始绽放,反映了季节的更迭。 怀旧之情:尾联“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表达了诗人对老友零落、年华逝去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复制
幽居初夏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名为《幽居初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初夏时节的幽居生活画卷,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感慨。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开篇即点明诗人的居住环境——湖光山色之中,一个宁静的居所,周围是槐柳成荫的野径。这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幽美,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新、自然的基调。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描绘初夏的景致。湖水满溢,有时可见白鹭低飞;青草茂密,处处可闻蛙鸣。这两句通过对水鸟和蛙声的细腻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初夏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象。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箨龙,即竹笋;木笔,又名辛夷花,是初夏时节常见的花卉。诗人用这两个典型的初夏意象,进一步强调了时令的特点。竹笋已经长成,辛夷花也刚刚开放,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然而,在这宁静、美好的环境中,诗人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孤寂和无奈。他叹息自己年事已高,旧日的朋友都已离去,无人再与他共品午后的香茶。这里的“午瓯茶”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现实孤寂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的幽居生活,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感慨。诗人在享受湖光山色、槐柳成荫的美景时,也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友情的变迁。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力量。
复制
我的家位于湖光山色的美景之中,槐树和柳树的树荫下,一条乡间小路斜向远方。当水满池塘时,我有时会观赏到白鹭飞下;在草长得茂密的地方,到处都能听到青蛙的鸣叫。春天的竹笋已经长成,而木笔花仍绽放着它的第一朵花。我感叹着随着年岁的增长,老朋友都已经离散,午觉醒来,又有谁能够与我共享这午后的品茶时光呢?
复制
完善
放翁:陆游的号。 箨龙:竹笋的别称。 头番笋:指第一批生长的竹笋。 木笔:一种植物,其花形似毛笔,故名。 瓯:一种小茶碗。
复制
完善
you
ju
chu
xia
lu
you
hu
shan
sheng
chu
fang
weng
jia
huai
liu
yin
zhong
ye
jing
xie
shui
man
you
shi
guan
xia
lu
cao
shen
wu
chu
bu
ming
wa
tuo
long
yi
guo
tou
fan
sun
mu
bi
you
kai
di
yi
hua
tan
xi
lao
lai
jiao
jiu
jin
shui
lai
shui
gong
wu
ou
cha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