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

朝代: 宋词     作者:苏轼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复制
完善
临江仙·夜归临皋-音频朗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写于他被贬黄州期间,寄寓着词人独特的情感和人生思考。 上片写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只能倚杖听江声,表现了词人旷达而又略带悲凉的心境。词人借酒浇愁,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只好独自倚杖江边,静听江水浩荡之声。这一画面,既显示了词人生活的孤独与寂寞,又透露出他对世事的超脱与旷达。 下片词人感慨自己身不由己,渴望能够忘却尘世的营营碌碌,追求一种自由、闲适的生活。他长恨此身非我有,表达了对束缚自己身心的官场的厌恶,何时忘却营营,则是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最后,他想象自己驾着一叶扁舟,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随波而去,消失在江海之间,过着寄居余生的生活。这种想象,既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词人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词中蕴含的哲理意味也让人深思,词人渴望自由、闲适的生活,却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这种矛盾与挣扎,正是人生的常态。
复制
临江仙·夜归临皋的赏析二
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东坡饮酒后醉醒的经历,以及对人生和未来的感慨。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夜晚在东坡饮酒,醉醒后又再次喝醉,回来时仿佛已经是深夜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家中的童仆已经熟睡,鼾声如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敲门无人应答,只能倚着拐杖聆听江水的声音。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常常遗憾这个身体并不属于我,何时才能忘记那些世俗的追逐。 “夜阑风静縠纹平。”夜深了,风静了,江面的波纹也平静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乘上小舟从此离去,将自己的余生寄托在江海之间。 这首词通过对醉酒后的经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词人对世俗束缚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苏轼以其豪放的词风,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豁达态度。
复制
临江仙·夜归临皋的赏析三
这首词通过描绘词人夜饮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羁绊的感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上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描述了词人在东坡饮酒,从清醒到沉醉,归来时已是深夜。“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家童的鼾声和词人敲门无人应答,只能倚杖倾听江声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孤独和宁静的氛围。 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词人对受世俗事务所累的不满和束缚感,渴望忘却世俗的纷扰。“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则通过夜晚风静浪平,词人想象自己乘坐小舟离去,寄托了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超脱尘世的愿望。
复制
在东坡饮酒,我从清醒到沉醉,再醒来,回家时已是深夜三更。家中的仆童已经熟睡,鼾声如雷,我敲门却无人答应,只能倚着手杖聆听江水的流淌声。 我常常遗憾这个身体似乎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我才能忘记那些世俗的忙碌和纷扰呢?夜深时分,风停了,水面上波澜不惊。我真想乘着小船从此离去,把余生寄托在江海之上。
复制
完善
夜饮:在夜晚饮酒。 东坡:苏轼的号,这里可能指代他自己的居所或饮酒的地方。 醒复醉:先清醒,然后又醉了,形容饮酒后的状态。 仿佛:好像,似乎。 三更: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夜晚的第三个时辰,大约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家童:家中的仆人。 鼻息:呼吸声。 雷鸣:形容声音很大,像雷一样。 敲门:指敲家门。 不都应:没有人应答。 倚杖:依靠着拐杖。 江声:江水流动的声音。 长恨:深深的遗憾。 此身:自己的身体或生命。 非我有:不属于我自己。 营营:忙碌的样子,这里指世俗的纷扰。 夜阑:夜深。 风静:风停了,指夜晚的宁静。 縠纹:指水面平静时的波纹。 平:平静。 小舟:小船。 逝:离去,消失。 江海:江河和大海。 寄:寄托。 余生:剩下的生命。
复制
完善
lin
jiang
xian
·
ye
gui
lin
gao
su
shi
ye
yin
dong
po
xing
fu
zui
gui
lai
fang
仿
fu
san
geng
jia
tong
bi
xi
yi
lei
ming
qiao
men
dou
bu
ying
yi
zhang
ting
jiang
sheng
chang
hen
ci
shen
fei
wo
you
he
shi
wang
que
ying
ying
ye
lan
feng
jing
hu
wen
ping
xiao
zhou
cong
ci
shi
jiang
hai
ji
yu
sheng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