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送钱穆父

朝代: 宋词     作者:苏轼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复制
完善
临江仙·送钱穆父-音频朗读
临江仙·送钱穆父的赏析一
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词,词牌名为《临江仙·送钱穆父》。此词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复制
临江仙·送钱穆父的赏析二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苏轼的一首送别词,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抒发,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中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词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旅途的深刻理解。 词的开头两句“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描绘了自离别以来,时间已久,友人已踏遍天涯海角。这里的“都门”指京城的城门,“三改火”形容时间的流逝,“红尘”则指人世间的繁华。 接下来的“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几句,词人表达了即使岁月变迁,但友情依旧如春日般温暖,友人的品格如古井无波,如秋竹有节,赞美了友人的高洁人格。 词的后半部分“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和“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则转向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词人描述了友人孤帆远行,自己在月夜送别的情景,同时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抒发,传达了词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旅途的深刻理解。这首词体现了苏轼作为宋代词人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情感真挚和意境深远的美学理念。
复制
临江仙·送钱穆父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题为《临江仙·送钱穆父》。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居旅馆一样,我也是行人。这两句,既是对友人讲,也是对自己讲,寓意深刻。 纵观全词,词意一味旷达,无哀怨之情,便是这首词的超脱之处。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种豪放达观的意境,实际上隐含了作者身世漂泊的感慨,所以并不只是向友人告慰之辞,也是自我开解之语。
复制
自从在京城的城门分别,已经过去了许久,你已经走遍了天涯海角。即使如此,我们相见时依然能以一笑温暖如春。你的品格如同古井无波,如同秋天的竹子有节。 我感到惆怅,因为你要连夜乘孤帆远行,我在淡淡的月色和微云下为你送行。在酒杯前,请不要皱眉。人生就像一场逆旅,我也是这旅途中的行人。
复制
完善
都门:京城的城门。 三改火:形容时间的流逝。 红尘:指人世间的繁华。 筠:竹子。 尊前:指酒杯前。 翠眉: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
复制
完善
lin
jiang
xian
·
song
qian
mu
fu
su
shi
yi
bie
dou
men
san
gai
huo
tian
ya
ta
jin
hong
chen
yi
ran
yi
xiao
zuo
chun
wen
wu
bo
zhen
gu
jing
you
jie
shi
qiu
yun
chou
chang
gu
fan
lian
ye
fa
song
xing
dan
yue
wei
yun
zun
qian
bu
yong
cui
mei
pin
ren
sheng
ru
ni
lyu
wo
yi
shi
xing
ren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