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渔父

朝代: 宋词     作者:苏轼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复制
完善
浣溪沙·渔父-音频朗读
浣溪沙·渔父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上景色和渔夫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热爱。首句“西塞山边白鹭飞”以西塞山为背景,白鹭飞翔的景象引出了江上的风光。“散花洲外片帆微”进一步描绘了江上的船只,营造出宁静的氛围。接着,“桃花流水鳜鱼肥”通过桃花和肥美的鳜鱼,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富饶。诗的后半部分,“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描绘了渔夫的装束,而“斜风细雨不须归”则表达了诗人对渔夫生活的羡慕,愿意在斜风细雨中不归家,享受自然之美。
复制
浣溪沙·渔父的赏析二
这首词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渔翁垂钓图。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上片写渔翁垂钓的优美环境。“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西塞山边,白鹭自由翱翔,散花洲外,江上轻舟飘荡。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渔翁垂钓的地点,还通过白鹭和轻舟的意象,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接着,“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更是点出了渔翁垂钓的季节和环境,桃花盛开,流水潺潺,鳜鱼肥美,这一切都为渔翁垂钓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下片写渔翁垂钓的装备和心情。“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这样的装扮不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更显得渔翁的潇洒和自在。最后,“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更是将渔翁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斜风细雨,渔翁也丝毫不受影响,依然沉醉于垂钓的乐趣之中,不愿归去。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渔翁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
复制
浣溪沙·渔父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一首佳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渔家生活画卷。 词的上片,苏轼用“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三句,细腻地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西塞山边,白鹭翩翩起舞,它们的优雅与自由为整幅画面增添了灵动之美。散花洲外,一片轻帆微动,象征着渔家的宁静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桃花流水与肥美的鳜鱼,更是将春天的气息与生活的富饶巧妙地融为一体。 下片“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则是对渔家生活的深入描绘。渔家以青箬笠遮蔽阳光,以绿蓑衣抵御风雨,他们与自然相依为命,随遇而安。斜风细雨中,他们无需归家,因为家就在这片广袤的大自然之中。这样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自由与快乐。 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他用生动的笔触,将渔家的生活与自然的美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与生活气息的画面。同时,词中流露出的那种随遇而安、自在生活的态度,也让人深受启发。 苏轼的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复制
西塞山边,白鹭在自由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的孤帆显得格外微小。桃花盛开的季节,江水流淌,鳜鱼长得肥美。 渔夫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色的蓑衣,与大自然和谐相随。在斜风细雨中,他并不需要归家。
复制
完善
西塞山:山名,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 散花洲: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江中的沙洲。 片帆:指孤舟。 青箬笠:用箬竹叶编的帽子,渔夫常用来遮阳避雨。 绿蓑衣:用蓑草编的雨衣。
复制
完善
huan
xi
sha
·
yu
fu
su
shi
xi
西
sai
shan
bian
bai
lu
fei
san
hua
zhou
wai
pian
fan
wei
tao
hua
liu
shui
gui
yu
fei
zi
bi
yi
shen
qing
ruo
li
xiang
sui
dao
chu
lyu
绿
suo
yi
xie
feng
xi
yu
bu
xu
gui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