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朝代: 唐诗     作者:杜甫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复制
完善
月夜忆舍弟-音频朗读
月夜忆舍弟的赏析一
《月夜忆舍弟》,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远在他乡的弟弟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和对战乱的忧虑。 首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战时边境的紧张气氛,戍楼上的鼓声使得行人无法通行,边秋时节一只孤雁的哀鸣,增添了凄凉之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过对夜晚露水和明亮月光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露水的洁白和月光的明亮,都让诗人想起了远方的家乡。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兄弟们因战乱而四散分离,家中无人,生死未卜,诗人无法得知他们的安危。 最后一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书信无法送达,家人的消息杳无音信,而且战争还没有结束,这种无奈和焦虑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月夜的描绘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复制
月夜忆舍弟的赏析二
这首诗以边塞秋夜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戍鼓、雁声、露水、月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诗人在这种氛围中,抒发了对分散的兄弟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情感真挚而深沉。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开头两句描绘了边塞秋夜的景象,戍楼上的鼓声响起,行人断绝,一只孤雁的鸣叫划破寂静,衬托出边塞的荒凉和孤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转而描绘月光和露水,白露降临,月光照耀,使诗人想起了远方的故乡,月光似乎更加明亮,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担忧,兄弟们分散各地,诗人无法得知他们的生死状况,这种无助和忧虑溢于言表。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最后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书信无法送达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未休的忧虑,书信难以送达,和平更加遥不可及。
复制
月夜忆舍弟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常常感慨万端。在一个月色如洗的秋夜,诗人由眼前的望月而思乡,由思乡而忆弟,由忆弟而感慨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感慨国家的不幸,怀念家乡的音讯,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首联领起“月夜”,以景寓情,渲染气氛。颔联紧承首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秋天的夜晚,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皎洁的月光下,诗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和亲人。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通过回忆往事来突出诗人和兄弟离散的困苦,含蓄地表达了战乱中人们对亲人的怀念,突出了题意的“忆舍弟”。尾联回应次句,进一步抒写内心的忧虑之情。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用凝炼的语言,烘托出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凄冷之情。
复制
戍楼上的鼓声回荡,阻断了行人的去路, 边境的秋天,一只孤雁发出凄凉的哀鸣。 今夜的露水格外洁白,月光也分外明亮, 仿佛照亮了远方的故乡,让我思念不已。 我的兄弟们都分散在各地,家已不存, 在这种情况下,我甚至无法得知他们是生是死。 寄出的家书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争还在继续。
复制
完善
戍鼓:边防戍楼上的鼓声。 断人行:鼓声使得行人无法通行。 边秋:边境的秋天,一作“秋边”。 一雁声:一只孤雁的哀鸣。 露从今夜白:今夜的露水显得格外洁白。 月是故乡明:月亮显得特别明亮,让人想起故乡。 有弟皆分散:兄弟们因战乱而分散在他乡。 无家问死生:家中无人,无法得知家人的生死消息。 寄书:寄出的信件。 长不达:常常无法送达。 况乃未休兵:何况战争还没有结束。
复制
完善
yue
ye
yi
she
di
du
fu
shu
gu
duan
ren
xing
bian
qiu
yi
yan
sheng
(
bian
qiu
yi
zuo
:
qiu
bian
)
lu
cong
jin
ye
bai
yue
shi
gu
xiang
ming
you
di
jie
fen
san
wu
jia
wen
si
sheng
ji
shu
zhang
bu
da
kuang
nai
wei
xiu
bing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