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二)

朝代: 唐诗     作者:杜甫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复制
完善
秋兴八首(其二)-音频朗读
秋兴八首(其二)的赏析一
这四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一首,诗中通过对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夔府孤城落日斜”描绘了夔州城在落日余晖中的景象,孤城一词增添了一种孤寂和凄凉的氛围。接着,“每依北斗望京华”表达了诗人常依靠北斗星来寻找远方京城的方向,寓意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治中心的牵挂。 “听猿实下三声泪”通过听猿猴的哀鸣而落泪,诗人传达了自己内心的哀愁和对时局的无奈。而“奉使虚随八月槎”则表达了诗人作为使者的身份,却感到自己的使命空虚,如同随波逐流的木筏。 “画省香炉违伏枕”中的“画省”可能指的是装饰华丽的房间,而“香炉违伏枕”则形容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难以安眠。“山楼粉堞隐悲笳”通过山楼上的粉墙和城垛,以及隐含的悲笳之声,营造了一种悲伤和孤独的氛围。 最后,“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诗人邀请读者一同欣赏月光下藤萝和芦荻花的美丽,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惜。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复制
秋兴八首(其二)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夔州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深深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首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诗人以夔府孤城、落日斜照为背景,借北斗星为方向,表达出对京城的深切思念。颔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猿猴的悲鸣声使诗人心中涌起无尽的哀愁,联想到自己奉命出使却未能如愿回到京城,更添一份失落与悲伤。颈联“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因病不能上朝,只能在山楼中听到悲凉的笳声,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哀愁与思乡之情。尾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诗人以石上藤萝、洲前芦荻为景,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表达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复制
秋兴八首(其二)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夔府孤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京城的思念和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诗中“夔府孤城落日斜”和“每依北斗望京华”描绘了夔府孤城的落日景象,以及诗人常常望着北斗星思念京城。接着,“听猿实下三声泪”和“奉使虚随八月槎”反映了诗人在夔府听到猿猴的叫声,不禁流下三声泪,以及自己曾经奉使的经历。最后,“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则描绘了月光下石头上的藤萝,已经映照在洲前的芦荻花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景象。
复制
夔府的孤城在落日中倾斜,我常常依着北斗望向京城。 听到猿猴的叫声,实感三声泪下,奉使虚随八月之槎。 画省的香炉远离我的枕边,山楼的粉堞隐藏着悲凉的笳声。 请看石头上的藤萝在月光下,已经映照在洲前的芦荻花上。
复制
完善
夔府:唐代的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孤城:指孤立无援的城市,此处形容夔州城。 落日斜:形容落日的余晖斜照在城市上。 北斗:指北斗七星,常用来象征方向和指引。 京华:指京城,此处指唐朝的首都长安。 听猿实下:听到猿猴的哀鸣。 三声泪:形容听到猿猴哀鸣三次就流下了泪水。 奉使:作为使者。 虚随:空有其名,没有实际作用。 八月槎:八月的木筏,随波逐流,比喻无目的的漂泊。 画省:装饰华丽的房间。 香炉:用于焚烧香料的炉子。 违伏枕:与安眠的枕头相违,形容难以入睡。 山楼:建在山上的楼。 粉堞:城墙上的垛口,涂有白粉。 悲笳:悲伤的笳声,笳是一种古代乐器。 藤萝:一种攀缘植物,常在秋天开花。 月:月光。 洲前:河洲之前。 芦荻: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此处指芦苇。
复制
完善
qiu
xing
ba
shou
qi
er
du
fu
kui
fu
gu
cheng
luo
ri
xie
mei
yi
bei
dou
wang
jing
hua
ting
yuan
shi
xia
san
sheng
lei
feng
shi
使
xu
sui
ba
yue
cha
hua
sheng
xiang
lu
wei
fu
zhen
shan
lou
fen
die
yin
bei
jia
qing
kan
shi
shang
teng
luo
yue
yi
ying
zhou
qian
lu
di
hua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