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石牧牛

朝代: 宋词     作者:黄庭坚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复制
完善
题竹石牧牛-音频朗读
题竹石牧牛的赏析一
首句“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描绘了一幅野外小山和翠绿的竹林相映成趣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深的氛围。“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通过一个牧童和一头老牛的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表达了诗人对怪石的喜爱,不希望牛在石头上磨角,从而损伤了石头。最后一句“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则通过幽默的笔法,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爱护,担心牛之间的打斗会破坏竹子。
复制
题竹石牧牛的赏析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结合了苏轼(字子瞻)的丛竹怪石图和米芾(字伯时)增加的牧童骑牛的元素。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开篇两句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在野外,一片怪石嶙峋的小地方,翠绿的竹林相互倚靠,形成了一片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峥嵘”形容怪石突兀,而“幽篁”则是指深幽的竹林,两者相互映衬,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接下来,诗人将焦点转向了画面中的牧童和牛。牧童手持三尺长的鞭子,正在驾驭着一头看似有些年岁的老牛。这里的“阿童”指牧童,“三尺箠”是他的鞭子,“老觳觫”则形容老牛因年老而行动迟缓的样子。这样的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仿佛可以听到牧童的吆喝声和牛儿的喘息声。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画面中石头的喜爱之情。他担心牛会用角去碰撞和磨损石头,因此特意提醒牧童要注意这一点。这里的“砺角”指牛用角去摩擦或碰撞物体,而“勿遣”则表达了诗人的关切和叮嘱。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最后两句诗,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和保护之情。他担心如果牛发生争斗,会破坏到旁边的竹林。这里的“斗”指牛之间的争斗,“残我竹”则表达了诗人对竹林的担忧和爱护。 整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关怀。通过牧童、牛、石头和竹子的描绘,诗人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和谐而美好的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愉悦。
复制
题竹石牧牛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对苏轼(字子瞻)所画丛竹怪石图,加上米芾(伯时)所增添的牧童骑牛景象的生动描绘,并表达了诗人对此画的喜爱和幽默的调侃。 首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描绘出了一幅野外的自然景象。小石嶙峋,形状奇特,而周围的幽深竹林则相互倚靠,翠绿一片,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生机与宁静。 次联“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则聚焦于画面中的牧童和牛。牧童手持三尺长的鞭子,正在驾驭一头老牛。这里的“老觳觫”形象地描绘了牛因年老而显得步履蹒跚、有些颤抖的样子,与牧童的活泼形成对比。 三联“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表达了诗人对画面中石头的珍爱之情。他请求不要让牛用角去磨砺石头,因为这样会破坏石头的完好。这里的“砺角”不仅是对牛自然行为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对画中细节的关注和爱护。 尾联“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则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担忧。他担心牛不仅会用角磨砺石头,更可能因争斗而伤害到竹子。这种担忧虽然带有幽默的口吻,但也反映出诗人对画中竹子的深厚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画面的生动描绘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画面。同时,诗人的幽默调侃也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复制
在野外的小山旁,翠绿的竹林相互依偎。小牧童手持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颤抖的老牛。我非常喜爱这块怪石,请不要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牛在石头上磨角还可以接受,但如果牛之间打斗,那会损坏我的竹子。
复制
完善
子瞻:苏轼的字。 丛竹怪石:指画中的竹林和奇石。 伯时:指苏轼的朋友,画家。 野次:野外。 峥嵘:形容山高耸的样子。 幽篁:幽深的竹林。 阿童:指牧童。 三尺箠:长约三尺的鞭子。 御:驾驭。 觳觫:指老牛因害怕而颤抖的样子。 砺角:在石头上磨角。
复制
完善
ti
zhu
shi
mu
niu
huang
ting
jian
zi
zhan
hua
cong
zhu
guai
shi
bo
shi
zeng
qian
po
mu
er
qi
niu
shen
you
yi
tai
xi
yong
ye
ci
xiao
zheng
rong
you
huang
xiang
yi
lyu
绿
a
tong
san
chi
chui
yu
ci
lao
hu
su
shi
wu
shen
ai
zhi
wu
qian
niu
li
jiao
niu
li
jiao
you
ke
niu
dou
can
wo
zhu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