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其三十四

朝代: 唐诗     作者:陈子昂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复制
完善
感遇诗·其三十四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的“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以自然景象开篇,暗示了边塞的荒凉和岁月的流逝。诗人通过对“幽燕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因逃避仇敌而流落边疆的人物形象,他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最后,诗人以“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作结,表达了对这位游子一生奔波却未能获得功名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渴望和对英雄的期待。
复制
感遇诗·其三十四的赏析二
这首诗以边塞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一个游子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的深刻感受。诗中的“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暴力和不公,而“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则揭示了个人在社会大潮中的无力和挣扎。诗人通过对这位游子的同情,表达了对那些在战乱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人们的深切关怀。同时,诗中对“胡兵”的愤恨和对“汉国羞”的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复制
感遇诗·其三十四的赏析三
陈子昂的这首诗通过一个游子的故事,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辛和个人命运的无常。诗中的“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展现了游子的身世和经历,而“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则揭示了他的勇敢和决绝。诗人通过对这位游子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同情,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诗的结尾“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功名的虚无和人生的无常,让人深思。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复制
北方的风吹拂着海边的树木,景象显得凄凉,边境的秋天已经来临。 在亭子上,不知是谁家的孩子,发出凄婉的声音,对着明亮的月光下的楼台。 他自称是来自幽燕地区的游子,成年后就开始了远行。 他曾用红色的弹丸杀死了官员,用锋利的刀剑报了个人的仇恨。 为了逃避仇敌,他逃到了海边,被迫在边疆服役。 家乡距离这里三千里远,辽河的水波荡漾。 每当北方的游牧民族军队入侵,他总是为中原王朝感到羞耻。 他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战斗,即使到了老年,也没有获得封爵。
复制
完善
朔风:指北方的风,这里形容风势强劲。 海树:海边的树木。 萧条:形容景象凄凉、冷落。 边:边疆,边境。 亭上:指亭子上。 谁家子:指不明身份的人。 哀哀:形容声音凄婉。 明月楼:明亮的月光照耀下的楼台。 自言:自称。 幽燕客:指来自幽州(今北京地区)和燕州(今河北北部地区)的游子。 结发:古代男子成年时束发,这里指成年。 事远游:从事远行。 赤丸:指红色的弹丸,这里比喻武器。 公吏:指官员。 白刃:指锋利的刀剑。 报私仇:报复个人的仇恨。 避仇:逃避仇敌。 海上:指远离中原的海边地区。 被役:被迫服役。 边州:边疆的州郡。 故乡:指家乡。 三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辽水:指辽河,流经今辽宁地区。 悠悠:形容水波荡漾。 每愤:常常愤恨。 胡兵:指北方的游牧民族军队。 汉国羞:指中原王朝的耻辱。 七十战:形容经历了很多战斗。 白首:指年老。 未封侯:没有获得封爵。
复制
完善
gan
yu
shi
·
qi
san
shi
si
chen
zi
ang
shuo
feng
chui
hai
shu
xiao
tiao
bian
yi
qiu
ting
shang
shui
jia
zi
ai
ai
ming
yue
lou
zi
yan
you
yan
ke
jie
fa
shi
yuan
you
chi
wan
sha
gong
li
bai
ren
bao
si
chou
bi
chou
zhi
hai
shang
bei
yi
ci
bian
zhou
gu
xiang
san
qian
li
liao
shui
fu
you
you
mei
fen
hu
bing
ru
chang
wei
han
guo
xiu
he
zhi
qi
shi
zhan
bai
shou
wei
feng
hou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