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山歌

朝代: 唐诗     作者:孟浩然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复制
完善
夜归鹿门山歌-音频朗读
夜归鹿门山歌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夜归鹿门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热爱。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诗人以山寺的钟声和渔梁渡头的喧闹声开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钟声悠扬,给人以宁静之感;而渡头的喧闹则透露出尘世的繁忙。这种对比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世俗的不同感受,也预示了他即将离开喧嚣,回归自然的决心。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诗人描述了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的情景,而他自己则选择乘舟返回鹿门。这里的“人”与“余”形成对比,凸显出诗人与众不同的选择。他选择离开人群,回归自然,显示出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月光照亮了烟雾缭绕的树林,诗人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这里的“忽到”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庞公隐居之地的向往和敬意,也透露出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岩洞的门扉,松间的小路,都是那么寂静幽深,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这里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庞公隐居之地的清幽和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描绘自己夜归鹿门的情景,诗人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复制
夜归鹿门山歌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傍晚时分从山寺旁经过,听到钟声,观察到渔梁渡口人们争渡的喧闹场景,然后自己乘舟归隐鹿门的宁静景象。 下面是对诗中每句的简要解析: "山寺钟鸣昼已昏":诗人在傍晚时分听到山寺的钟声响起,标志着一天的结束,也给人一种宁静和沉思的氛围。 "渔梁渡头争渡喧":渔梁是一个渡口,人们在一天的工作后急于回家,渡口处显得喧闹和繁忙。 "人随沙岸向江村":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边的村庄,这是一幅归家的画面。 "余亦乘舟归鹿门":诗人自己则选择乘舟回到鹿门,鹿门是诗人的隐居之地,与世隔绝,象征着他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鹿门月照开烟树":月光照亮了鹿门,使原本烟雾缭绕的树木显得清晰,这里的“开”字意味着月光驱散了烟雾,展现出一片宁静的美景。 "忽到庞公栖隐处":诗人突然发现自己来到了庞公的隐居之地。庞公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庞德公,他是一位隐士,曾隐居在鹿门山。 "岩扉松径长寂寥":山岩如门,松树小径幽静而寂寥,这里的环境与世隔绝,静谧无声。 "惟有幽人自来去":只有像诗人这样的隐士,才能自由地来去,享受这份孤独和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比山寺的钟声、渔梁的喧闹和鹿门的宁静,展现了诗人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和心境。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古代隐士的敬仰。
复制
夜归鹿门山歌的赏析三
《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的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隐逸情感的诗。诗中通过对山寺、渔梁渡头、江村、鹿门等地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诗人乘舟夜归,沿途的景色使他心生感慨,尤其是当他到达庞公栖隐处时,更是被那里的幽静和寂寥所打动。诗中“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超脱尘世的情怀。
复制
山寺的钟声响起,宣告白天已经结束,天色渐暗。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我随着沙滩边的人们向江边的村庄走去,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鹿门山上的月光照亮了夜雾中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山岩中的门扉,松树间的小路,显得格外寂静和空旷,只有我这个幽静的人独自来来去去。
复制
完善
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 昼已昏:白天已经结束,天色渐暗。 渔梁:地名,指渔梁渡口。 争渡喧:形容渡口人们争着过河的喧闹声。 沙岸:沙滩边。 江村:指江边的村庄。 庞公:指庞蕴,唐代著名隐士。 岩扉:指山岩中的门。 松径:松树间的小路。
复制
完善
ye
gui
lu
鹿
men
shan
ge
meng
hao
ran
shan
si
zhong
ming
zhou
yi
hun
yu
liang
du
tou
zheng
du
xuan
ren
sui
sha
an
xiang
jiang
cun
yu
yi
cheng
zhou
gui
lu
鹿
men
lu
鹿
men
yue
zhao
kai
yan
shu
hu
dao
pang
gong
qi
yin
chu
yan
fei
song
jing
zhang
ji
liao
wei
you
you
ren
zi
lai
qu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