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唐诗     作者:李商隐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复制
完善
蝉-音频朗读
蝉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对蝉的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写蝉栖身高树,难以饱食,鸣叫似乎是徒劳无功,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难以施展的无奈。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写蝉声的稀疏和树的无情,暗喻诗人在社会中的孤独和无助。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写自己的官职卑微,故乡田园的荒废,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感谢蝉的鸣叫提醒了自己,表达了诗人坚守清贫,不随波逐流的决心。
复制
蝉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唐代李商隐的《蝉》,通过咏蝉来托物言志,以蝉自喻,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不得志的哀怨与愁苦之情。 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借蝉自喻,谓自己由于生性高洁,难以饱食,正像蝉的居高饮露一样。虽然蝉不停地鸣叫着,但也无济于事,这不过是自取烦恼而已。这里用了一个“恨”字,表达了诗人的凄楚心情。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描写蝉的悲凉处境,说蝉到了五更以后,声音稀疏得几乎要断绝了,而一树浓绿依然,毫不为之动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转写自己。诗人的故园早已荒芜,回乡无望,只得像随风的树梗到处漂泊,勉强做个微贱的小官。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不得志的哀怨之情。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操守高洁,正是诗人的自况。 整首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以喻自身的高洁,也正因自己品性高洁,所以很多时候很孤单,甚至有时连生命都朝不保夕,但他总是希望能够找到和自己一样品行高洁的人,能与自己相知相识,成为知己。
复制
蝉的赏析三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生活境遇和内心感受的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友人的感慨。 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诗人自嘲自己本就因为志向高远而难以满足,发出的感慨和怨恨也只是徒劳,没有人能够理解或同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诗人在五更时分醒来,听到稀疏的声响,仿佛随时都会中断,而周围的树木依旧翠绿,对人的忧愁毫不在意,显得冷漠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诗人自比为在官场上漂浮不定的“薄宦”,像漂浮的梗一样没有根基,而自己久违的故乡已经被荒草覆盖,一片荒芜。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感谢友人的关心和提醒,表示自己也会保持清廉,全家都会坚守正道。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仍保持着高尚的志向和清廉的品格,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诗中的“薄宦梗犹泛”和“故园芜已平”两句,尤其展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对家乡的怀念。
复制
蝉栖身于高树,难以饱食,鸣叫似乎是徒劳无功。 清晨时分,蝉声渐渐稀少,树依然青翠,似乎对蝉的鸣叫无动于衷。 我的官职卑微,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故乡的田园已经荒废。 感谢蝉的鸣叫提醒了我,我家也是清贫的。
复制
完善
本以高难饱:蝉栖身于高树,难以饱食。 徒劳恨费声:蝉鸣叫似乎是徒劳无功,白白浪费了声音。 五更:古代一夜分为五更,五更是清晨时分。 疏欲断:稀疏得几乎要断绝,形容蝉声渐渐稀少。 一树碧无情:树依然青翠,似乎对蝉的鸣叫无动于衷。 薄宦梗犹泛:指官职卑微,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 故园芜已平:故乡的田园已经荒废。 烦君最相警:感谢蝉的鸣叫提醒了我。 我亦举家清:我家也是清贫的。
复制
完善
chan
li
shang
yin
ben
yi
gao
nan
bao
tu
lao
hen
fei
sheng
wu
geng
shu
yu
duan
yi
shu
bi
wu
qing
bao
huan
geng
you
fan
gu
yuan
wu
yi
ping
fan
jun
zui
xiang
jing
wo
yi
ju
jia
qing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