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朝代: 唐诗     作者:刘长卿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复制
完善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音频朗读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诗人在秋日登上吴公台,远眺故乡,触景生情,抒发了惆怅思乡之情。 首联“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诗人登台远望,只见草木摇落,秋色萧瑟。这样的景象勾起了诗人的乡愁,他望着故乡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思念。 颔联“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诗人进一步描绘周围的环境,野寺荒凉,人迹罕至,云峰高耸,水深难测。这样的环境更加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颈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诗人看到夕阳下的旧垒,听到寒风中寺庙的钟声回荡在空寂的树林中。这些景象都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使得诗人更加感慨。 尾联“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诗人借古讽今,联想到南朝的往事,心中涌起无尽的惆怅。他感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情都已经消逝,唯有长江依旧滚滚东流,仿佛见证了所有的兴衰荣辱。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登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惆怅的情绪,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复制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通过对吴公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南朝历史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 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古台已经破败,草木摇落,秋天时节更加思念故乡。这里的“古台摇落后”描绘了吴公台的破败景象,“秋日望乡心”则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思乡之情。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荒野中的寺庙来往行人稀少,云雾缭绕的山峰被深深的水域隔开。这里的“野寺来人少”反映了寺庙的荒凉,“云峰隔水深”则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夕阳依旧照耀着古老的城垒,寒风中回荡着寺院的磬声。这里的“夕阳依旧垒”描绘了夕阳下的古城,“寒磬满空林”则通过磬声的回荡,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对南朝往事感到惆怅,只有长江依然奔腾至今。这里的“惆怅南朝事”表达了诗人对南朝历史的怀念,“长江独至今”则通过长江的永恒,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整首诗通过对吴公台的描写,以及对南朝历史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家乡的眷恋。诗中的“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和“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两句,特别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南朝历史的怀念和对长江永恒的感慨。
复制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登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首联“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写诗人在秋天登台,古台草木凋零,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思念。颔联“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描绘了寺庙的幽静和山峰的深远,增添了一种孤寂的氛围。颈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写夕阳映照在古老的堡垒上,磬声在空旷的树林中回荡,营造了一种萧瑟的秋意。尾联“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表达了诗人对南朝往事的忧伤,以及对长江见证历史变迁的感慨。
复制
古台上草木凋零,秋天里我满怀对故乡的思念。 郊外的寺庙游客稀少,云雾缭绕的山峰隔着深深的水域。 夕阳映照在古老的堡垒上,磬声在空旷的树林中回荡。 我心中忧伤地回忆起南朝的往事,长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至今依然流淌。
复制
完善
古台摇落后:古台,指吴公台;摇落,指草木凋零。 秋日望乡心:在秋天的日子里,望着故乡,心中充满思念。 野寺:位于郊外的寺庙。 来人少:来此的游客稀少。 云峰:云雾缭绕的山峰。 隔水深:形容山峰与寺庙之间隔着深深的水域。 夕阳依旧垒:夕阳映照在古老的堡垒上。 寒磬:指寺庙中敲击的磬声,给人以清冷之感。 满空林:磬声在空旷的树林中回荡。 惆怅:心情忧伤。 南朝事:指南朝的历史往事。 长江独至今:长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至今依然流淌。
复制
完善
qiu
ri
deng
wu
gong
tai
shang
si
yuan
tiao
liu
zhang
qing
gu
tai
yao
luo
hou
qiu
ri
wang
xiang
xin
ye
si
lai
ren
shao
yun
feng
ge
shui
shen
xi
yang
yi
jiu
lei
han
qing
man
kong
lin
chou
chang
nan
chao
shi
chang
jiang
du
zhi
jin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