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清平乐·村居的赏析一
上阕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开篇,描绘了乡村的宁静景象,茅草屋檐低矮,溪边青草茂盛,营造出一种朴素自然的氛围。“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通过对醉酒老人的吴地方言和慈祥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美好。
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对家中大儿子和中儿子的日常劳作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勤劳与朴实。“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则通过对家中小儿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形象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快乐。
清平乐·村居的赏析二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以简朴、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风俗画。
词的上片,作者开篇即着力写了这个五口之家住所的环境。这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给人以一种清新秀丽的美感。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描画出一个优美宁静的环境,为全篇打下了抒情写意的基调。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形象。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吴地的方言腔调,听上去温柔又美好,互相取悦,表现出老两口儿生活的安适与温馨。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家,多么幸福的画面!
词的下片,作者将笔锋一转,生动地刻画了这个农家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些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简明扼要,却勾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农家小儿子形象,尤其是“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形神兼备,可谓神来之笔,从而表现出词人对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全词在表现手法上,有白描、有渲染;在写人方面,有行动描绘、有情态描写;在结构层次上,浑然一体而又层次井然,呈现出一种朴素、清新、宁静、淡远、高妙、深邃的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清平乐·村居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它描述了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词的上片,作者开篇便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农村景象,展现了一幅朴素、自然、温馨、亲切的画面。接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两句,则通过描绘翁媪两人醉酒后的呢喃,展现了乡村老夫妇的恩爱与和谐,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词的下片,作者将视线转向了老夫妇的三个儿子,进一步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小的儿子在溪头卧着剥莲蓬玩耍。这种生动的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首词通篇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将农村生活的朴素、自然、宁静、和谐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茅檐、小溪、青草,还是翁媪、儿子们,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情味,令人读来感到亲切而温暖。
此外,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他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淳朴和真实。这种向往和热爱,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对生活的深深热爱。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的词作,它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让人读来心生向往,回味无穷。
译文
茅草屋的屋檐低矮,溪边的青草郁郁葱葱。醉酒的老人用吴地方言交谈,声音悦耳动听,他们是谁家的白发老翁和老妇呢?
家中的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中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家中的小儿,他无所事事,正躺在溪头剥着莲蓬。
注释
茅檐:茅草覆盖的屋檐。
吴音:吴地方言,这里指江南地区的方言。
相媚好:指相互交谈,声音悦耳动听。
翁媪:老翁和老妇。
锄豆:锄去豆田间的杂草。
织鸡笼:编织鸡笼。
拼音
清平乐·村居-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