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赏析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借咏剑、咏史来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过南剑双溪楼时,举头遥望西北方向的浮云,以天边的浮云比喻奸邪小人,以长剑比喻收复河山的抗金力量,写出词人要把君国仇恨消灭在长剑之下的政治抱负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人言此地”三句,写词人听到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里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的光焰。词人因此产生丰富的联想,他抬头仰望夜空,觉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而那夜空中的斗牛也仿佛低下头来,关注着词人。这里,词人巧妙地运用“牛渚燃犀”的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胸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
词的下片,词人写自己虽已年老,但壮志犹存,雄心未泯。他面对浩荡的江水,觉得自己虽然已是“元龙老矣”,但不妨高卧,做一个“冰壶凉簟”的梦。“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词人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想到自己一生坎坷的际遇,百感交集。最后,词人用“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作结,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词,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浑深远,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借咏剑、咏史来抒发词人的政治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了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风貌。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赏析二
这首词上片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开篇,表现了词人远望西北,心系国家安危的壮志。接着,“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描绘了夜晚赏心亭的景象,也隐喻了词人心中不灭的壮志。下片转入写景,“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描绘了建康的山水景色,而“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则表达了词人老去的无奈和退隐的闲适。最后,“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和“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以深沉的感慨结束全词,反映了词人对历史兴衰的沉思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通过对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一带山水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词人被贬谪后的孤寂之情和力主抗金、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
词的上片,词人描写双溪楼的雄奇景象,并借以抒发词人被贬后内心的愤懑。“举头西北浮云”三句,写举头所见西北天空的浮云,词人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浮云喻奸邪,以长剑喻正义。词人仰天长叹,为国事担忧,希望自己能像长剑一样为国除奸灭邪。“人言此地”三句,写双溪楼夜景,词人在此地深夜见到斗牛星宿的熠熠光芒。而“我觉山高”三句,词人觉得山高水寒,皓月当空,星淡风轻,一派清寒景象。词人在此借景抒情,以清寒之景烘托自己内心的凄凉之感。“待燃犀下看”三句,词人借用了温峤燃犀照水的故事,希望能洞察一切的黑暗,但却又怕风雷怒号,鱼龙凶残,借此表达了词人被贬后内心的忧惧之情。
词的下片,词人继续描写南剑州的山水景色,并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情感。“峡束苍江对起”三句,词人描绘了双溪楼前峡江对峙,危楼耸立的景象,既显其高峻,又见其气势。“元龙老矣”三句,词人借用了三国时陈登(字元龙)的故事,表达自己虽已年老,但仍愿为国效力的决心。“千古兴亡”三句,词人将历史兴亡、百年悲笑与当前的登览情景融为一体,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问何人又卸”三句,词人借景抒情,以片帆卸落、缆系斜阳之景,表达了自己被贬后的孤寂与无奈。
全词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雄奇的景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愤懑和孤寂,同时也展示了他坚定的抗金立场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译文
抬头望向西北的浮云,感觉需要万里长的利剑倚天。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里常常能看见斗宿和牛宿的光芒。我感到山很高,潭水空旷而冷清,月亮明亮而星星显得暗淡。等到点起火把下山观看时,倚着栏杆却又害怕风雷的怒吼,水里的鱼龙也显得悲惨。峡谷束紧苍江,浪花相对而起,经过高楼,想要飞翔却又收敛。曹操老了!不妨高枕无忧,享受清凉的美酒和竹席。千年的兴衰,百年的悲欢,都在一时的登高览景中。问谁又解开了船帆,在沙岸边,系着缆绳对着斜阳?
注释
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此处代指天空。
元龙:《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太祖(曹操)一名吉利,小名阿瞒,一名元龙。”此处借指曹操,暗喻英雄已老。
冰壶凉簟:冰壶,指清凉的酒;凉簟,凉席。形容退隐生活的闲适。
拼音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