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自然景物中的微末笔触,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夏夜乡村图景,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惊鹊、鸣蝉、稻花、蛙声等这些农村特有的声音,把黄沙道上的夏夜描写得令人心动。词的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人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明月东升,惊飞了树上的鹊鸟,它们飞离枝头,绕树盘桓,鸣声四散;夏夜的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这两句对仗工整,看似平常,却意味隽永,颇见功力。一个“惊”字,一个“鸣”字,既写出了动态,又传达出声音,一静一动,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词的下片着重写雨夜乡村的清新景色。“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二
上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明月、清风、鹊鸟和鸣蝉等自然元素,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夜晚。接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稻花的香气和蛙声,传达了词人对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景的期待和喜悦。
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通过星星和雨水,描绘了夜晚的天空和山前景色,增添了一丝清新和宁静。最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以一个意外的发现结束全词,表现了词人在旅途中的惊喜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它描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夏夜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人用惊鹊和鸣蝉两个意象,点染出夏夜的宁静和清幽。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半夜的清风送来了远处的蝉鸣声,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则通过嗅觉和听觉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乡村夏夜的丰收景象。稻花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而蛙声阵阵,仿佛也在为丰收而欢唱。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词人又通过视觉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天空中闪烁着稀疏的星星,山前洒落着几滴细雨,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深远。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最后两句,词人笔锋一转,将视线转向了社林边的一所旧茅店。在路转溪桥之后,这所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清幽和丰收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词人的笔下,乡村夏夜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首动人的诗篇。
译文
明月升上枝头惊飞了鹊鸟,午夜的清风传来了蝉的鸣叫。在稻花的香气中谈论着将会是一个丰收年,耳边是一片蛙声。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飘来了两三点雨滴。在那片旧时的茅草酒店边的树林旁,走过溪流上的小桥,转个弯,忽然出现了那条熟悉的路。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黄沙道:指词中所描述的行走的路途。
社林:指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拼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