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少年涉世不深,尚未识愁,故总以登楼骋怀为乐。为赋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煞有介事,写出少年时代的幼稚与天真。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而愁绪满怀,却无法诉说。而今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而说到愁苦,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最后只好说:“天凉好个秋”了。其实“天凉好个秋”一语,是有其深意的,它不仅表达出了词人当时的真实感情,而且也展示了词人不能直言而又恐人误解、体味不尽的愁苦之情。这样写,既符合词人的处境和心情,又显得委婉含蓄。
这首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涉世不深却故作深沉;写而今满腹愁苦却又不能直言。在两种对比中,抒发作者忧国伤时,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全词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主带宾,以宾衬主,突出强调了“而今识尽愁滋味”的主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二
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描绘了少年时不知愁苦,却为了写新词而勉强自己去感受和描述愁的情境。这里的“层楼”可能指的是高楼,也可能比喻为词人追求文学创作的更高层次。
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则表达了词人经历了世事沧桑后,对愁有了深刻的理解,却又难以言说。最终只是淡淡地说出“天凉好个秋”,这种轻描淡写的表达方式,实际上蕴含了词人复杂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表达了词人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经历人生沧桑后领悟愁苦的真谛的情感变化。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而硬要说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里“少年”指的是词人自己。他回忆自己年轻时,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却喜欢登高远眺,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这种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的愁绪,实际上只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的矫情。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因而愁绪满怀,却又不便直说。作者胸怀壮志无处可用,忧国忧民,但又不能直言。因此只能转而言他,故而“欲说还休”。下片则写出词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欲言又止,欲诉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复杂感情。一个“愁”字,包含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惋惜等多种复杂的情感。
全词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乐景写哀,以少年渲染老境。“而今识尽愁滋味”,概括了词人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的,但恐怕这一番倾诉并不能得到什么好的结果,不想说了,但又不能不说,于是上面一番话头,又欲说而即止,真是“欲说还休”。最后落到“天凉好个秋”,则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即言外之意是言自己胸中那满腹的忧愁、苦闷,但却无处倾诉、无人理解,只有在这凉爽的秋天天气里,一声叹息,勉强作罢。其深沉含蓄之情,哀婉凄怆之意,可谓尽在其中。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委婉,语言浅近明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
少年时我不懂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却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出新的词句而努力去描述愁的感受。
现在我已经完全体会到了愁的滋味,想要说出来却又停止。想要说出来却又停止,最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天气凉爽,真是一个美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博山:地名,位于今江西省。
拼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