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的赏析一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这首词是作者送别朋友廓之(范开)去参加秋试(科举考试)时写的。词中充满了对朋友的鼓励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这两句描绘了廓之身着新衣,在微凉的天气中前往考场。其中“春蚕食叶响回廊”一句,用春蚕吃桑叶的声音来比喻考场上的考生们奋笔疾书,生动而形象。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来比喻科举考试。禹门,即龙门,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能化为龙,这里用来比喻考生通过科举考试就能飞黄腾达。桃花浪,指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江河猛涨的水,这里借指春闱。月殿,即月宫,桂子香,指桂花盛开,香飘云天。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学仙犯过,被谪在月宫伐桂,树创随合,所以后人常用“蟾宫折桂”来借喻应考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这几句鼓励朋友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像凤凰一样朝着太阳飞去。即使路途遥远,也要带着书和剑勇往直前。
“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这是作者对朋友的祝福,也是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他认为,明年的这个时候,朋友已经高中,青云直上,而那时还在为科举考试忙碌的举子们,一定会羡慕和嘲笑现在的忙碌。这既是对朋友的祝福,也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讽刺。
总的来说,这首词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寓意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祝福和鼓励,也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一些看法。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的赏析二
辛弃疾在这首诗中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白苎新袍入嫩凉”开篇即营造了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春蚕食叶响回廊”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学子们勤奋学习的情景。诗中“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禹门和月宫的意象,寓意学子们即将取得成功。诗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表达了诗人对学子们未来功成名就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满了对学子们的鼓励和祝福。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题为《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词中通过对友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期望,同时也抒发了词人自己的豪情壮志。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这两句描绘了友人身着新衣,步入微凉的天气,以及回廊中春蚕食叶的声响。这里的“白苎新袍”和“春蚕食叶”都是对科举考试的象征性描写,暗指友人即将参加科举考试,迎接人生的新挑战。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这两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禹门”即龙门,传说中鲤鱼跳过龙门即可化龙,这里比喻科举考试中举。“桃花浪”指春天时桃花盛开的景象,暗喻科举考试的机遇和美好前景。“月殿”指月宫,这里用来比喻朝廷或皇宫。“桂子香”即桂花香,这里用来比喻科举及第后的荣耀和成功。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希望友人能够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和荣耀。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这三句描绘了友人携带着书剑,踏上茫茫的征途,如同大鹏展翅高飞于北海,凤凰朝阳鸣唱。这里的“鹏北海”和“凤朝阳”都是对友人远大志向的赞美和期望,希望他能够像大鹏和凤凰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又携书剑路茫茫”也表达了词人对于友人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的感慨和不舍。
“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结尾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鼓励和期许。他预祝友人明年此时已经金榜题名,跻身青云之上,能够轻松地回望今日人间科举场上忙碌的举子们。这两句充满了豪情和自信,既是对友人的祝愿,也是词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豪放,充满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期许。同时,也展现了词人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译文
穿着白色新袍的学子们走进了初春的凉爽之中。春蚕在吃桑叶,声音在回廊中回响。科举考试已经像春天的桃花浪一样,预示着学子们即将取得成功,月宫也似乎已经先收到了桂树的芳香。
学子们如同大鹏鸟飞向北海,凤凰向着太阳飞翔,携带着书籍和剑,踏上了远大前程的茫茫之路。等到明年的今天,他们已经在青云之上,那时他们会笑着回看人间那些忙碌的学子。
注释
白苎:白色的苎麻,这里指学子们穿的白色新衣。
嫩凉:指初春的凉爽天气。
春蚕:指春天的蚕。
食叶:吃桑叶。
响回廊:形容春蚕吃桑叶的声音在回廊中回响。
禹门:古代神话中大禹治水时开凿的龙门,这里比喻科举考试。
桃花浪:指春天桃花盛开,流水湍急的景象,这里比喻学子们即将取得的成功。
月殿:月宫,神话中嫦娥居住的地方。
桂子:指月宫中的桂树,这里比喻科举考试的优异成绩。
鹏北海:古代神话中大鹏鸟飞向北方的北海。
凤朝阳:凤凰向着太阳飞翔。
书剑:书籍和剑,这里指学子们的学问和抱负。
路茫茫:形容前程远大。
青云上:比喻仕途顺利,飞黄腾达。
拼音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