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名为《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全词通过描述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词人对于人生际遇的感慨。
上片,“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山景图,灯火初上,山头云雾缭绕,景色朦胧而美丽。接着,“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词人的视线转到了村庄,鹧鸪的叫声中,他看到了几个村落,而在潇湘之地,他意外地遇到了故人。这两句既写出了旅途中的意外之喜,也暗示了词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下片,“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词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情景,挥动羽扇,整理纶巾,骑着马在尘土中奔驰。这是词人对少年时代的追忆,也是他对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的怀念。然而,“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现实却是残酷的,如今词人已经憔悴不堪,只能以赋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感叹儒冠(指代读书人)往往容易误人,因为读书人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自我,失去本真。
这首词以景起兴,以情结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词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际遇的感慨。他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故人的怀念之情。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赏析二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以山前灯火和山头浮云为背景,通过“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开篇即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稍显凄凉的氛围。词中“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表达了词人在鹧鸪鸟鸣声中回忆起与故人相遇的情景。词末“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则透露出词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文人身份的反思。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满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它表达了一种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这两句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山景,灯火初上,山头云雾缭绕,给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感觉。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接下来,词人听到了鹧鸪的叫声,看到了几个村庄,并在潇湘之地遇到了故人。这里的“鹧鸪声”和“潇湘”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让人感受到词人此刻身处的环境。
下片,“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词人开始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生活,那时他挥动羽扇,整理纶巾,骑马奔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这里的“羽扇”和“纶巾”都是古代文人的标志,而“鞍马尘”则象征着军旅生涯。词人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年轻时的风采。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词人现在已经憔悴不堪,只能写下这首词来招唤亡魂。他感叹自己作为一个文人(儒冠),却常常被世俗所误,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在词人的笔下得到了深刻的表达。
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深远。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往昔岁月的回忆,表达了对现实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那些被世俗所误的文人的同情和惋惜。
译文
山前的灯火即将进入黄昏,山头上的云彩来来去去。在鹧鸪鸟的叫声中,几户人家的村落显得格外宁静,我在湘江地区偶然遇见了故人。
当年我挥动着羽扇,整理着纶巾,少年时骑马奔驰,尘土飞扬。如今我已憔悴,只能写作招魂的诗赋,文人的身份往往误了一生。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
欲黄昏:即将进入黄昏时分。
鹧鸪:一种鸟,其叫声被认为似“行不得也哥哥”,常用以表达离别之情。
潇湘:指湘江地区,这里泛指南方。
故人:旧友。
挥羽扇:挥动着羽毛扇,形容文人的风采。
整纶巾:整理头巾,纶巾是古代士人常戴的一种头巾。
鞍马尘:指骑马奔驰时扬起的尘土。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赋招魂:指写作招魂的诗赋,招魂是古代一种哀悼死者的文体。
儒冠:古代士人所戴的一种帽子,这里代指文人的身份。
拼音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音频朗读